金宇生物黏膜给药免疫增效科技创新峰会暨金牛支全球首发盛典成功举办

金牛支•牛支原体活疫苗(HB150株)全球首发盛典。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鄢慧民、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爱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范伟兴、北京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站长陈华林、八一农垦大学中以奶牛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朱战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尹鑫、金宇生物董事长张翀宇、总裁张竞、金宇保灵总经理赵丽霞、金宇生物反刍防疫部总监曹希亮、政采防疫部总监高日明内蒙大区总监李宁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4月29日,由金宇生物主办的黏膜药免疫增效科技创新峰会暨金牛支全球首发盛典在呼和浩特金宇国际生物科技产业园举办。此次峰会汇聚了国内动物卫生领域众多权威专家与行业精英,围绕黏膜免疫前沿科技及牛支原体防控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牛支原体病给牧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此次峰会发布的全球首款喷鼻牛支原体疫苗“金牛支”更是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成为动物疫苗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金牛支”将牧场的事后治疗变为事前的精准防疫,标志着黏膜免疫技术的重大突破:喷鼻给药72小时建立保护,传统疫苗提前了12天;持续8个月的保护使支原体阳性率下降90%,犊牛日增重提升6%成活率提升4%抗生素用量大幅降低,为牧场创造显著经济效益。



来自现代牧业、伊利集团奶科院、蒙牛乳业、中国圣牧、优源牧业、天津嘉立荷牧业、新疆天润乳业、内蒙古海高牧业、田牧牧业、骑士乳业、山东视界牧业等牧业代表及金宇全国经销商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金宇生物总裁张竞女士在开场致辞中谈到,金宇生物深耕动保行业三十余年,坚持技术创新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收入占比常年在10%以上,推动疫苗行业生产工艺、研发平台和给药方式迭代升级。“金牛支”是产学研深度协同联合创新的典范,依托华中农大郭爱珍团队基因缺失标记与黏膜靶向递送技术,历时17年研发攻克冻干活菌率偏低、本动物效力评价等难关,最终实现技术商业化落地。未来,金宇生物将持续投入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通过AI赋能,为客户提供疫病防控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牧业蓬勃发展。




01
杨倩  动物黏膜免疫及其疫苗设计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免疫方式(肌肉或皮下注射)在预防传染病中存在显著局限。绝大多数病原体(超95%)通过黏膜入侵机体,而传统疫苗无法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难以在感染前沿(如呼吸道、消化道)阻断病原体。以新冠疫情为例,鼻腔是病毒入侵的首要位点,传统肌注疫苗因无法在黏膜表面产生足够IgA抗体,难以阻止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传播,凸显了黏膜免疫的重要性。

黏膜免疫通过喷鼻、口服、点眼等途径,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表面,具有独特优势。

精准阻断入侵: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在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防线诱导局部免疫反应,产生黏膜特异性抗体IgA,有效抵御呼吸道(如蓝耳、猪流感)和肠道病原体。

低应激与高效性:避免传统注射的应激反应,不影响动物生长,且可实现自动化、无针化免疫,降低人力成本和注射器污染风险。

系统性与局部免疫协同:不仅诱导局部黏膜免疫,还能激发适当的全身免疫反应,形成双重保护。

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已将黏膜免疫疫苗纳入畜禽疫病防控研发重点。然而,黏膜免疫面临鼻腔物理屏障(纤毛、黏液)、免疫原性弱等挑战,需通过优化载体(如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佐剂及亚单位疫苗设计提升效果。

综上,黏膜免疫是应对黏膜入侵病原体的核心策略,其疫苗设计需结合局部免疫诱导、载体优化及多途径保护,有望成为未来家畜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


02
鄢慧民  黏膜免疫机制及其应用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黏膜免疫在机体防御中意义重大,IgA抗体和黏膜疫苗是关键研究方向。黏膜免疫系统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上皮细胞等构成,具备屏障、局部免疫和系统防御功能,其中呼吸道黏膜通过多重屏障保护人体免受病原入侵。IgA抗体作为黏膜免疫关键效应分子,能中和毒素、病原体等,其转运和发挥功能涉及复杂机制,且在病毒感染防御中展现出独特细胞内中和机制,可抑制病毒复制。

黏膜疫苗是主动发挥黏膜免疫防御的重要手段,相比传统注射接种,能在病原入口处防御。但目前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存在安全风险,研发安全有效的黏膜佐剂成为关键,如基于细菌鞭毛素蛋白研发的佐剂,能激活从黏膜到系统的免疫应答。目前已有多种黏膜疫苗,如龋齿、呼吸道合胞病毒及SARS-CoV-2亚单位黏膜疫苗等。这些疫苗配合安全有效的黏膜佐剂,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预防疾病。黏膜免疫研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在传染病防控、肿瘤治疗等领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03
郭爱珍  牛支原体防控及其支原体无针疫苗研发历程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支原体病是我国肉牛和奶牛养殖中的重要传染病,严重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2008年我国首次在湖北报道牛支原体肺炎,其暴发与规模化养殖中的运输应激、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常导致“烂肺病”,病死率可达40%以上。牛支原体作为无细胞壁的最小致病微生物,具有高度多形性和强致病性,可引发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等多种病症,其优势基因型ST10在我国流行株中占比达97%,成为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RD)的核心病原。

传统治疗依赖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但面临耐药性和减抗政策挑战。防控关键在于疫苗研发与综合管理。支原体综合防控措施:针对运输、断奶、转群等应激场景,需结合疫苗接种与精细化管理,如运输前1-2周免疫、暂养适应,断奶期控制奶量与日龄,转群时避免极端天气并渐进换料,减少应激诱发感染。初乳与常乳巴氏消毒、母犊分离等管理措施可切断“母-犊传播”途径,尤其对新生犊牛至关重要。

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牛支原体活疫苗(HB150株)通过传代致弱和基因缺失技术(缺失14.2kb、11个基因),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一类新兽药。该疫苗采用滴鼻免疫,激发上呼吸道黏膜免疫,具有刺激小、保护快、持久及可鉴别诊断(基因标记)等优势,可阻断初乳传播和运输应激感染。牛支原体病防控需以“疫苗免疫为核心,应激管理为重点”,结合生物安全与精准饲养,尤其依赖新型活疫苗的推广与应用,从源头阻断感染,降低养殖损失,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04
范伟兴  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与国内外防控策略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布病防控关键在于研发高效安全疫苗并优化免疫途径,黏膜免疫是极具潜力的方向。布病由布鲁氏菌引起,现有全球广泛应用的S19、Rev.1疫苗虽有效,但存在免疫动物血清学阳性干扰诊断、毒力较强等问题。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处于研究阶段,为布病防控带来新希望。

不同动物的布病疫苗各有特点。牛用S19疫苗应用广泛,黏膜免疫可克服其对孕畜和公畜的安全隐患及干扰血清学诊断的缺点。羊用Rev.1疫苗对小反刍兽免疫效果好,黏膜接种可降低对血清学检测的干扰;M5-90Δ26、RM6 等疫苗也在不断研发改进。猪用S2疫苗是全球唯一用于猪布病防控的弱毒疫苗,具有口服不致母畜流产的优势。而人用布病疫苗目前缺乏国际认可的产品,俄罗斯的19-BA和我国的104M弱毒苗存在副反应、干扰诊断等问题。

黏膜免疫对布病防控意义重大。布菌主要经结膜、口腔、鼻黏膜入侵,黏膜免疫可在侵染入口建立局部免疫防线。肠道、鼻腔和眼结膜接种布病疫苗能引发全身和黏膜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因子。多种黏膜途径联合应用,如口服初免加鼻腔加强免疫,可增强免疫保护。未来应持续研发新型布病疫苗,深入探索黏膜免疫机制,优化免疫方案,以实现更有效的布病防控。



05
陈华林  布病S19疫苗在规模牛场的应用
北京三元集团畜牧兽医总站站长


S19 疫苗在规模牛场布病防控中具有重要价值,但使用时需关注免疫效果、流产率及产奶量等问题,同时应重视奶牛场布病防控的综合管理。

目前奶牛场使用的布病疫苗存在局限性,猪2号疫苗免疫持续期短、工作量大且威胁免疫人员健康,A19疫苗仅适用于后备牛。S19疫苗因eryC和eryD基因缺失,在胚胎等生殖相关系统中存活能力降低,理论上可降低孕牛流产率,因此被引入规模牛场。

小范围试验中,66头青年牛S19疫苗眼结膜滴眼免疫后,首免3周抗体阳性率达95.45%,但二免后抗体持续下降,且二免3周后流产率和早产率有所增高,说明免疫程序有待优化,不过其抗体维持时间短有利于牛场布病净化。推广使用时,不同年龄段牛只免疫程序不同,5 - 8月龄犊牛皮下注射,青年牛、成母牛点眼免疫。免疫后1周产奶量会下降,但可恢复。青年牛免疫后流产率较同期明显下降,而成母牛流产率有所升高。

奶牛场布病防控需多管齐下。免疫监测方面,不同疫苗免疫后按规定比例和时间采样监测;免疫场净化上,连续免疫3 - 6年且CELISA阳性率低于2%的牛场可退免,加强检疫净化;生物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包括血样、奶样监测预警,疫情发生时的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毒和人员防护等。S19滴眼免疫虽有不足,但可用于青年牛及成母牛免疫,在布病防控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06
朱战波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危害、流行现状与疫苗防控
八一农垦大学中以奶牛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是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多因素疾病,防控需多管齐下。其流行广泛,在我国多地及不同牛群中感染率高,混合感染普遍,给诊断和防控带来挑战。防控BRDC可从免疫预防、饲养管理、生物安全、诊断治疗等方面着手。

免疫预防是关键防线:选择多联疫苗,覆盖IBR、BVDV等多种病原体,能同时预防多种感染。优化免疫程序很重要,母牛产前接种可提高犊牛母源抗体水平,适时加强免疫能巩固保护效果。

饲养管理是重要基础:减少应激源,保持环境干燥通风,避免运输、混群等应激,能降低牛群感染风险。补充维生素A、E和锌等免疫增强剂,能增强牛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生物安全是必要保障:引种时严格检疫,新引入牛群隔离观察30天,检测并淘汰BVDV等持续性感染个体,防止引入病原。

精准诊断与治疗是有力支撑:通过PCR、血清学检测明确病原体,实现精准诊断,为针对性用药提供依据。避免滥用抗生素,优先选择泰乐菌素等对支原体有效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耐药谱,能确保治疗效果,延缓耐药性产生。

防控BRDC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持续关注病原体变异和耐药性趋势,建立疫病监测体系,不断探索新型疫苗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和替抗策略,从而有效控制疾病,推动养牛业健康发展。



07
尹鑫  牛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防控及疫苗设计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犊牛腹泻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牛业的高发性疾病,以0-15日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临床以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年均发病率超20%,严重制约养牛业产能。其致病因素复杂,涵盖传染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与非传染性因素(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喂不规律、奶温不适、过早断奶等)。我国近十年监测数据显示,轮状病毒G6型(25.8%)、G10型(9.8%)及冠状病毒(34.9%)为优势流行株。

防控犊牛腹泻需多管齐下。精准检测方面,可利用三重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及快速检测试纸卡确定致病源。疫苗防疫上,研发出牛轮状病毒 G6/G10 基因重配二价减毒活疫苗,优化疫苗种毒设计、抗原生产工艺和免疫程序。母源抗体干预:对怀孕母牛在产前 8-18 周及 4 周进行两次免疫,提升初乳中 IgG 抗体水平,通过初乳灌服为新生犊牛提供早期保护(0-7 日龄关键窗口期)。新型抗体应用:探索纳米抗体与卵黄抗体技术,利用其高稳定性与中和活性,开发口服抗体制剂,补充肠道局部免疫。

犊牛腹泻防控需以疫苗为核心,结合精准诊断、饲养管理与新型抗体技术,形成“预防-检测-治疗”一体化方案。未来应持续关注病毒变异趋势,开发多价联合疫苗,优化免疫程序,推动养牛业健康发展。


08
李劼 新型疫苗及药物研发方向与展望
金宇生物技术平台总监


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手段,新型疫苗研发旨在满足更高需求。金宇生物从多方面推进研发工作:

一是优化疫苗组方,如在巴氏曼氏多联疫苗开发中,分析抗原特征,筛选最优配方,降低成本并提升性能,使保护效力与高菌数组方相当且有效控制副反应。

二是借助AI技术构建数字化疫苗体系,收集临床样品数据,挖掘微观逻辑,用于支原体亚单位疫苗等研发,通过文献调研、数据分析、进化分析和深度扫描等流程设计优化抗原。同时,针对活疫苗保护力与传统免疫评价指标不符的现象,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挖掘核心免疫因子,提升疫苗免疫效力。

三是基于AI制定减抗方案,针对抗生素耐药问题,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AI分析,快速生成低抗方案,实现养殖场抗生素降本增效。

在研发成果方面,金宇生物建成多个实验室和生产线,与多方合作创新,研发出多种优质疫苗。牛FMDV - BVD - IBR 三联疫苗安全高效,牛皮肤结节病、非洲猪瘟、狂犬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mRNA 疫苗在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保护效果。

展望未来,金宇生物计划加大研发投入,设立多支产业基金,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过持续创新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09
付婧  牛呼吸系统疾病流调及牛支原体疫苗免疫试验成果分享
金宇生物反刍防疫部技术总监


牛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困扰牧场。通过历年牛样品检测发现,牛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溶血性曼氏杆菌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原。其中牛支原体的感染率一直居高不下。

通过牛支原体疫苗免疫试验可以得到两种结论:

病原检出率降低:犊牛在免疫牛支原体活疫苗前,牛支原体核酸阳性率在10%左右,在免后28天内半数牛可从鼻腔中检出牛支原体,随后检出率逐步降低,至免后180天基本无检出(阳性率≤1%);而未免疫牛支原体活疫苗的犊牛在1月龄左右牛支原体核酸阳性率却升高,且在6月龄内一直有20%以上的检出,说明疫苗免疫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抗体水平提升:犊牛在免疫牛支原体活疫苗前牛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已然很高,但抗体水平低或不整齐,能达4+阳性的比例很低;免疫后28天,免疫组达4+阳性的大于55%,而未免疫组达4+阳性的仅占10%,疫苗免疫可以显著提升牛支原体抗体水平。

金牛支疫苗优势明显,轻轻一喷,速效持久!喷鼻免疫可经鼻腔黏膜建立防线,避免母源和血清抗体干扰,还能鉴别疫苗与野生菌株,无针头误伤风险,免疫应激小,保护反应快且周期长达8个月,无需加强免疫,降低成本和工作强度。



此次盛会不仅搭建了动物卫生领域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的优质平台,还通过金牛支新产品的发布,为牛支原体防控等实际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展望未来,参会各方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动物疫苗行业的科技进步,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文来源:斯坦杂志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