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头版:刘永好分享企业责任的故事

春潮涌动,生机勃发。4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题为“三组故事,看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民营经济代表人士专题研讨班见闻”的报道,聚焦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的民营经济专题研讨班。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话创新、信心与责任,展现民营经济在新时代的创新创造活力。
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满怀创业和报国激情,不断提升理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这一重要讲话在研讨班上被频频提及,成为企业家们行动的指南。


从乡村走出的世界500强
作为中国农牧行业的领军企业,新希望集团的成长历程堪称“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典范。1994年,刘永好联合9位民营企业家发起光彩事业,以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山高坡陡、温差显著,当地农民虽有种植花椒的传统,却苦于销路不畅。新希望集团依托产业优势,帮助当地规模化种植花椒,并进一步开展深加工,推出烧椒酱、火锅底料等创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仅单品销量便突破上亿份。
研讨班上,企业家们以鲜活故事诠释了民营经济的担当。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分享道:“我们企业诞生在乡村,发展在乡村。正是依靠乡村,我们发展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更有责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民营企业与乡村发展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
“企业做大了,不能忘记反哺乡村。”刘永好表示。30年来,光彩事业从单纯捐赠转向可持续的产业帮扶,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在凉山,新希望不仅解决了花椒滞销问题,更培育出一批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禾丰食品:以产业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与新希望同频共振的还有辽宁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禾丰副总裁金戈在研讨班上提到:“我们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心怀感恩,发展不忘老百姓,牢记促进共同富裕。”近年来,禾丰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通过“产业进乡村、农户进企业”的双向联动,打造了600个现代化农场,带动9600名农民就业。
创新:传统产业的传承密码
尽管研讨班上的讨论涵盖多个领域,但创新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大浪淘沙,唯有创新才能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论断在农牧行业得到深刻印证。
以新希望为例,其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养猪业,构建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在四川广安的一座现代化猪场,环境监测、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环节均实现智能化管理,养殖效率提升20%以上。禾丰食品则依托生物技术研发新型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推动绿色养殖。这些创新不仅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更引领行业向高效、环保方向转型。

新希望刘永好在今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说过,"新希望要做百年老店,不是靠一代人能完成的。育种技术突破、智能猪场改造这些硬骨头,最后都是靠90后团队啃下来的。"刘永好坦言,自己年轻时想的是"每月吃顿回锅肉",而现在的年轻创业者"在电脑上敲键盘就能创造价值"。
在刘永好看来,传统企业转型没有捷径,"既要收集田间地头的小数据,更要保持向年轻人学习的心态,让年轻人愿意做相对传统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传承的过程。"
信心与未来:扎根乡村,拥抱机遇
当下,民营企业的信心既源于政策支持,也来自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苏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专场活动、浙江科创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让企业家们感受到“政策的春风”。而更根本的信心,则来自企业与乡村共成长的实践。
刘永好坦表示:中国乡村蕴藏着巨大潜力,只要坚持创新、扎根产业,民营企业就能与农民实现双赢。禾丰金戈亦表示:市场有冷有暖,但乡村振兴的需求始终火热。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我们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
今日的民营经济,正以创新为笔、责任为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画卷上挥洒浓墨重彩。从新希望的“花椒奇迹”到禾丰的“万企兴万村”,从智能养猪到绿色饲料,民营企业以行动证明:扎根乡村、服务农民,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发展机遇。正如总书记所嘱托,广大民营企业家当以家国情怀为帆,以创新创造为桨,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