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压栏,我压栏,殊不知大场已经开始跑路了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进入 4 月下旬,全国猪价呈现分化态势,华北、华东等地受五一备货需求拉动,局部地区猪价小幅上涨 0.02-0.1 元 / 公斤,如河北、山东等地标猪价格稳定在 14.8-15.5 元 / 公斤;但华南、东北多数地区价格持稳,部分区域因大猪集中出栏出现 0.01-0.15 元 / 公斤的小幅回落,例如江西、吉林等地大猪价格已低于标猪 0.2 元 / 公斤左右。
当前市场呈现 “散户挺价惜售、集团场加速出栏” 的博弈格局:中小散户盼着节日效应拉动价格,压栏比例仍超 20%,130 公斤以上大猪存栏占比持续升高;而温氏、正邦等规模场 5 月出栏计划环比激增 31%,趁节前需求边际改善积极出货,导致屠企收购出现 “冰火两重天”—— 标猪货源紧张但大猪压价明显,肥标价差倒挂扩大至 0.2-0.3 元 / 公斤。
供应端压力集中释放,当心五月出现大猪出栏潮,
从供应端看,虽然 3 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0.7% 至 4039 万头,但资讯机构数据显示产能去化进程分化,部分地区中小散户仍在缓慢补栏,生猪存栏同比增加 2.2%,尤其 50 公斤以下小猪存栏量处于近年高位,预示未来 6-8 周标猪供应将持续增长。
市场已出现明显的大猪压栏现象。监测数据显示,130公斤以上大猪存栏比例较上月提升8个百分点,全国生猪出栏均重已达 128.94 公斤,较去年同期增重 6.3 公斤,150 公斤以上超大猪出栏占比攀升,短期市场并不缺猪,节日备货带来的需求提振难以完全消化过剩供应,导致猪价上涨动力不足,维持 14.5-1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
标肥价差收窄至0.2-0.3元/公斤区间。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五一后可能集中爆发:一方面,北方主产区规模场计划出栏量环比增加15%-20%,散户大猪存栏占比达38%;另一方面,饲料成本持续攀升,当前育肥猪配合料价格已突破3.6元/公斤,较年初上涨12%,直接推高养殖成本线。建议养殖户在5月中旬前完成80%以上大猪出栏,避免陷入集中抛售踩踏。
值得关注的是,二次育肥操作正在积累潜在风险。部分养殖户看好端午行情,4月下旬二次育肥补栏量环比增长25%,但当前补栏成本已达14.8元/公斤,较3月份上涨9%。若五月猪价未能突破15.5元/公斤关键位,这批育肥猪将面临亏损风险。建议采取“短平快”操作策略,育肥周期控制在45天以内,避免过度压栏。
需求端则面临 “传统淡季 + 替代消费” 的双重压制
终端消费市场呈现“节日脉冲式”特征。五一假期餐饮消费或带动日屠宰量提升10%-15%,但假期效应消退后,日均屠宰量可能回落至4月下旬水平。更需警惕的是,当前冻品库存率仍高达28.7%,较正常水平高6个百分点,这将对鲜品猪肉消费形成持续压制。
端午假期虽能带来短期餐饮需求提振,但居民猪肉消费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消费替代效应愈发明显。禽肉、牛羊肉价格优势持续扩大,鸡肉批发价较猪肉低30%,牛肉零售均价回落至68元/公斤区间。在消费淡季背景下,猪肉消费占比可能继续萎缩3-5个百分点。叠加夏季高温导致鲜肉消费下降,终端需求增量预计不足 10%。从屠宰端数据看,当前冻品库容率达 22%,鲜销率跌至 68% 的历史低位,屠企开工率维持 28%-30% 的低位,即使节日前备货也仅能消化少量新增供应,节后需求回落将导致屠宰企业进一步压价收购。2024 年端午节后猪价因消费不及预期快速下跌的历史可能重演,节日效应难以扭转需求疲软的大趋势。
降体重、降成本、降风险
出栏节奏:优先处理大猪,锁定标猪利润
当前 110-130 公斤标猪养殖成本约 13.5-14 元 / 公斤,在 14.5 元 / 公斤以上仍有盈利空间,建议养殖户抓住五一前最后一周的备货窗口,集中出栏这部分生猪,避免与 5 月中下旬的大猪抛售潮 “撞车”。对于 130 公斤以上大猪,需密切关注日均增重与饲料成本的平衡点,当压栏边际收益(当日售价 - 当日增重成本)转负时(即每天多养反而亏钱),应果断出栏,切勿抱有 “等涨价” 心态。参考历史经验,大猪集中出栏时,标猪价格可能单日下跌 0.5 元 / 公斤以上,及时落袋为安比博短期反弹更务实。
成本管控:警惕饲料价格反弹,优化饲喂策略
玉米期货价格显示,5月新粮上市前可能维持高位震荡,同时玉米库存紧张问题凸显,4 月下旬玉米价格反弹至 2900 元 / 吨,叠加豆粕进口成本高企,饲料综合成本仍处高位。养殖户可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调整饲料配方,适当增加小麦、稻谷等替代原料比例,降低对玉米豆粕的依赖;二是控制存栏规模,对于外购仔猪的养殖户,当前仔猪价格仍达 40 元 / 公斤以上,外购 10 公斤仔猪育肥至 120 公斤成本超过 15 元 / 公斤,远超当前猪价,应暂停补栏,优先培育自有母猪降低成本。
风险防范:关注市场信号,避免盲目跟风
重点监测两个核心指标:一是标肥价差,当肥猪价格持续低于标猪 0.5 元 / 公斤以上时,表明大猪供应过剩,需加快出栏;二是屠宰企业开工率,若开工率连续两周低于 25%,说明终端需求严重不足,应警惕价格深跌。此外,建议有条件的养殖户利用生猪期货工具对冲价格风险,通过卖出套保锁定部分利润,减少现货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对于二次育肥户,当前 150 公斤以上大猪增重成本已达 11 元 / 公斤,而市场接受度低,切勿再加码补栏,避免成为 “接盘侠”。
虽然五月猪价承压,但行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2024 年下半年的快速增长转为 2025 年一季度的小幅去化, 2025 年生猪行业 CR10 有望突破 25%,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将减少市场非理性波动;另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管理将养猪成本降至 12.9 元 / 公斤,形成明显的成本优势,未来市场竞争将从 “价格博弈” 转向 “成本比拼”。中小养殖户要看清眼前,面对这些难题,可以加入 “公司 + 农户” 模式,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和销售渠道稳定盈利;也可以聚焦精品化养殖,发展地方品种、生态猪肉等差异化产品,避开与规模场的正面竞争。
未来,随着集中度提升和技术进步,生猪产业将逐步走向高效与稳健,但眼下,稳扎稳打、规避风险仍是生存关键。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