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绦虫病症状与防治

  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鸭的绦虫虫体一般长5厘米~20厘米,为白色、扁平、带状或面条状而分节的蠕虫,虫体由一个头节和多个体节构成,容易识别。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狮即被感染。

  症状

  本病对雏鸭危害更为严重,主要症状是: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迟滞,贫血消瘦,粪便稀薄,混有黏液,甚至排出恶臭稀粪;有的病鸭则出现行走不稳、歪颈仰头、卧地作划水动作等神经症状;雏鸭感染后可大批发病死亡;剖检小肠,可见肠黏膜发炎出血,并可于肠管内发现虫体。

  防治

  雏鸭与成鸭分开饲养,3月龄内雏鸭最好实行舍饲,特别是不应到不流动、小而浅的死水域去放牧。因为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剑水蚤的滋生。

  每年对鸭群定期进行两次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后。

  平时发现虫体,随时驱虫。驱虫办法如下:

  氢溴酸槟榔碱,配成0.1%的水溶液,1次灌服,每千克体重用药1毫克~2毫克。

  槟榔100克,石榴皮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煎成800毫升。内服剂量:20日龄雏鸭1毫升,30日龄~40日龄雏鸭1.5毫升~2毫升,成鸭3毫升~4毫升,拌料服,连喂2次,1日1次。

  南瓜子,煮沸脱脂打成细粉,按雏鸭5克~10克、成鸭10克~20克拌料喂服。

  鸭群驱虫前,应限食12小时,投药时间宜在清晨进行,鸭粪应收集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散播病原。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