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颤抖病

  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蜕皮困难,活动能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因此,被称为“颤抖病”或抖抖病,有时可见病蟹步足收拢,缩于头胸部抱成一团,或撑开爪尖着地;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故亦有人称此病为“环腿病”或“弯爪病”;解剖蟹体,可见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丝发黑或呈黄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此病对河蟹危害极大,发病较快,死亡率也高,病程从症状出现到濒死仅2-3日。主要危害体重100克以上的二龄蟹,当年一龄蟹发病率较低。

  预防与治疗方法:对河蟹“颤抖病”的病因,有人从病蟹体内分离出细菌,于是提出了“细菌”;另有人分离出病毒,因此提出“病毒说”;还有人因分离病原体未成功,由此提出“环境说”;更有人综合上述各种学说,提出“多病原说”。病毒说认为此病传播存在三种途径:一种认为此病为病毒入侵河蟹血淋巴系统所致;一种认为是病毒破坏神经系统导致河蟹颤抖病发生。另有一种认为此病与水体中生物体有关,鱼虾可能是其病毒携带者。三种观点对病源传播途径看法不同,却都有一种共同认识,此病原体非病毒莫属。

  防治河蟹“抖抖病”要切实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以生态防病为主,药物治疗为铺。治疗上采取外涉和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防治药物使用,见相关药物介绍。

  二、黑鳃病

  症状及危害: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预防与治疗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保持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

  2、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PPM;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治疗时可用生石灰连续全池泼洒2产供销,每次用量为20PPM。

  三、腐壳病(甲壳溃疡病、壳病、锈病)

  病状及危害: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因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它细菌或真菌感染。

  预防和治疗方法:

  1、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有发病预兆时用15-20PPM的生石灰全池泼洒。

  2、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并使池塘有5-10厘米的软泥。

  3、发病池用2PPM的漂白粉全池遍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药物,添加量为1克-2克/公斤饲料,连续3-5天为一个疗程。

  4、重病蟹要立即除掉,以防止疾病蔓延。

  四、烂肢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最终因无法蜕壳而死亡。该病的起因是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致伤,引起病菌感染。

  预防与治疗方法:

  1、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勿使河蟹受伤,以免被细菌感染。

  2、放养前将河蟹置于5%食盐溶液中浸浴数分钟可防止此病的发生。

  3、发病后可用0.5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可控制此病的蔓延。此外尚可15-20PPM生石灰连续泼洒2-3次。

  五、水肿病

  症状及危害: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匍匐池边,拒食,最后死在池边浅水处,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细菌感染。

  预防与治疗方法:

  1、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

  2、经常添加新水,并多喂鲜活生物饲料和新鲜菜叶。

  3、治疗该病可用0.5-1PPM的土霉素全池泼洒。

  六、蟹奴病

  症状及危害:蟹奴病是专门寄生于河蟹腹部(胸板)或附肢上的一种寄生虫,长约2-5mm、厚约1 mm,体扁平、圆枣状,乳白色或半透明,属甲壳动物,以吸收河蟹体液营养为生。幼体时能钻到河蟹腹部刚毛处生长出根状物,有时遍布蟹体,甚至进入内部器官。感染强度是3-4个到20-30个不等,发病季节一般是7-10月,9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虽不会引起河蟹的大量死亡,但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辩。蟹奴严重寄生时,使河蟹肉变得恶习臭而不能食用,俗称“臭虫蟹”。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盐度在0.1%以上)发生,尤以沿海滩涂的河蟹养殖区发病率高。

  预防与治疗方法:

  1、彻底清塘,清除过多的淤泥,杀灭蟹奴的幼虫。清塘药物有漂白粉、敌百虫、甲醛等。

  2、加强检疫,避免将被蟹奴感染的蟹苗(种)引入内陆水域。滩涂咸淡水河蟹养殖区最好用人工繁殖的蟹苗,以抑制该病的蔓延。

  3、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虫,控制其数量。

  4、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应立即更换池水,加注的新水,其盐度要小于0.1%;或把已感染蟹奴病蟹移到淡水中。这样,右抑制蟹奴病的发展与扩散。

  5、发病时可用8 mg/L的硫酸铜浸洗病蟹10-200分钟,或用30mg/L的高锰酸钾浸浴病蟹10-20分钟。

  6、全池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铜亚铁(5∶2)泼洒,杀灭寄生的蟹奴。

  七、蜕壳不遂病

  症状及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蟹阶段,但个体较大的成蟹以及干旱或离水的蟹也易患此病。蜕壳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会出现裂口,但终因不能蜕出旧壳而死亡,患此病的河蟹一般周身发黑。养殖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如钙等)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预防与治疗方法:

  1、增加池塘中的钙质,一般定期泼洒15-20mg/L的生石灰和1-2mg/L的过磷酸钙,生石灰要兑水溶化后再泼洒。

  2、提高饲料的质量,饲料中添加适量脱壳素及贝壳粉、骨粉、蛋壳粉、鱼粉等含矿物质较多的物质,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占总投饲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3、在养蟹池中栽植适量水草,便于河蟹攀缘和蜕壳时隐蔽。

  4、适时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可增强河蟹活力,促其蜕壳。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要换水。

  5、投饵区和蜕壳区要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饲料,以保持蜕壳区的安静。

  6、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在桶中暂养1-2小时,待其吸水涨足能自由爬行时再放入原池。

  八、常见敌害的防治

  (一)水蜈蚣:水蜈蚣又叫水夹子则龙鲺的幼体,身体呈长锥形,有一对钳形大颚,主要危害土池充苗的河蟹蚤状幼体。平均每尾水蜈蚣可吃掉7只第Ⅳ期的蚤状幼体或5只大眼幼体。彻底清塘,以消灭水蜈蚣;利用水蜈蚣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并用捞海捕捉或杀灭。

  (二)蛙害:蛙是蟹的大敌,不仅可危害蟹苗,1只重40g青蛙,一夜可捕食重1g左右的幼蟹4-7只。为防青蛙入池,进水时要严格过滤,清池后用鱼网或竹帘将池塘拦起来;利用青蛙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杀灭。

  (三)老鼠、鸟类等也对蜕壳前后的河蟹有较大的危害。在防逃墙外侧,定期放磷化锌等灭鼠药灭鼠;用草人吓唬攻击;软壳蟹的鸟类或将软壳蟹移至隐蔽处,使之免侵袭。

  九、无公害河蟹病害防治药物使用准则

  无公害河蟹病害防治药物使用应该了解所用药物对河蟹机体和病原体的作用及河蟹机体药物的反应,了解药物与河蟹机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药物对养殖河蟹的急性和慢性有有害影响。只有这样,最后中才能确定用药剂量或浓度、用药途径、疗程、停药期,预测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可能达到的疗效。

  (一)渔药使用准则:无公害水生物动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敌害生物的防治,坚持“全面预,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提倡生态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以病虫害进行防治;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混养和密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禁止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五氯酚钠和氯霉素。外用泼洒药及内服药具体用法及用量应符合水产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MY5071-2002)》的规定。

  (二)农药使用准则:稻田养殖无公害水产品过程中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有扑虱灵、稻瘟灵、叶枯灵、多菌灵、井岗霉素,禁止使用除草剂及高毒、高残留、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具体使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稻田养鱼技术规范NY/T5055-2001》的规定。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