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情回暖 银行探路活体抵押贷款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在当下生猪价格持续反弹超过40%时,养猪企业和农户的融资问题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监管层在政策上要求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其中提及了扩大抵押物范围,探索生猪、水产等农产品作为抵押融资产品。多家银行则通过政府、保险等主体分担风险模式,创新推出了多款活体抵押信贷产品。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猪肉价格的反弹持续性在当前市场仍存在较大争议,但却是解决生猪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时机。此前由于养猪企业的巨亏又缺少传统抵押物,在贷款上较难获得银行青睐。如今市场有所回暖,银行根据乡村振兴的部署和稳定养猪产业的要求,适时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加大了力度。
猪价反弹
在经历了2020年养猪的暴利之后,猪肉价格从2021年初开始跳水,导致了生猪养殖产业中的企业、农户均亏损严重。
在2022年的一季报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头部上市养猪企业分别亏损51.8亿元和37.63亿元。在2021年年报中,温氏股份和正邦科技更是亏损超过百亿元。
据了解,养猪行业的巨亏已经是普遍现象,对于非头部养猪企业而言,由亏损引发的资金链紧张也成为了常态。与此同时,生猪较难成为常规性的抵押物,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贷款难度。
今年3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全国生猪价格在持续一年多的低迷后出现反弹。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猪价震荡上涨时长已持续3个月,最大涨幅42.05%。然而,在下半年生猪出栏降幅不大及生猪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养猪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市场上关注度越来越高。
“生猪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高,这是贷款难的根本原因。”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活体猪抵押面临的最大一个风险是病患,一旦出现猪瘟等疫情,抵押贷款的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同时猪肉价格震荡过大,这也是银行不愿意大规模放款的因素。
此外,一些养猪企业存在盲目扩张的行为,一旦企业亏损,银行对于信贷就会收紧。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有的银行在“生猪活体贷”“猪舍贷”等猪养殖产业信贷产品上有过探索,但是银行的信贷供给相比市场需求有比较大的缺口。
创新贷款
6月22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小组印发了《四川省促进生猪稳产保价七条措施》。其中第二条措施要求强化稳定生猪产能融资纾困保障。要求各金融机构,实质性加强生猪养殖信贷支持力度,把各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作为重点,在企业增信、信贷资金投向、投量、期限、利率等方面予以支持,不得随意断贷抽贷。加快落实生猪活体及养殖场设施设备抵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相关贷款抵押率。
6月22日,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了要求银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发生猪、水产等农产品进行抵押质押。
6月8日,深圳银保监局发布了《深圳银保监局积极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强调了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进一步稳定生猪贷款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辖内机构探索建立多样化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抵质押担保,拓宽抵质押品范围,指导银行在生猪信贷业务中探索和运用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模式和循环信贷业务。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创新推出了活体猪抵押贷款相关信贷产品。
广发银行成都分行聚焦产品创新和优化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先后推出了“养猪贷”“智慧金农个人助农贷”等产品。该行称,对于生猪产业贷款,该行采用了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方式、拓宽抵质押频率范围等方式,实行特事特办,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服务便捷性。
今年6月9日,重庆三峡银行针对农业农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推出“活体智慧贷”。在首笔贷款中,按5000元/头能繁母猪测算融资额度,最终放款467.8万元,解决了企业无实物资产抵押的融资瓶颈。
今年3月30日,广东省首单生猪养殖“组合抵押+保单增信”贷款在汕头顺利落地。由广东华兴银行汕头分行向汕头市潮南区东强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00万元。
2021年12月,重庆市乡村振兴投融资协会联合光大银行、国寿财险、申银万国期货成功落地“保险+期货+银行”生猪(育肥猪)活体贷新模式融资,融资金额同样为300万元。
此外,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此前则在监管部门支持下创新制定了《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并于2020年5月发放了首笔生猪活体抵押贷款1000万元。截至今年4月末,农行重庆分行的生猪活体抵押贷款余额已超过9500万元。
“在生猪价格行情好的时候,地方财政补贴高,银行也愿意贷款。但是,在生猪价格行情不好的时候,银行反而更加惜贷了。银行贷款与猪价行情高度相关。”一家养猪企业负责人表示,养殖行业更希望行业能够稳定,在养猪企业困难的时候给予更多的支持。
此外,该养猪企业负责人认为,由于市场波动原因,银行单方面信贷承担风险的意愿不高,而目前各地探索的政府、保险公司等多方主体分担风险的模式能够引入更多资金。“养猪企业也希望市场稳定,不愿意看到一拥而上,更不希望看到大规模的弃养。”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