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最近农业科学进展其能否出现在将要发行的科技创新邮票之上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很多小伙伴就好奇,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将要发行“科技创新”系列邮票,其选题有没有可能会涉及到农业方面,毕竟当下“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那么小编就为各位寻找几个事关我们餐桌的,重大科学进展。
从2020年疫情开始,关于中国粮食安全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去年“俄乌战争”爆发,加上今年土耳其冬小麦产区遭遇大地震,美利坚又上演“一起去看盐酸雨”,中国东南某省上演“蛋蛋的忧伤”等剧情轮番上演,如何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真的就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最近小编就查询一点点资料,总结出来几项有关农业最新的科学进展,与大家分享一下。鉴于《》推送之后,我们今天就努力给各位翻译一下,但毕竟不是专业出身,或许会有一定偏差,还望各位指正,谅解。(毕竟不是专业出身,筛选不全面且十分主观)
01
多年生水稻培育种植
说道水稻,我们不会陌生,中国是水稻的故乡,其种植历史可以上溯至七千年前。其去壳后的大米,是近一半人的口粮,其还可以制作米粉,酿酒等等。
▲个57《岁物丰成》个性化专用邮票
水稻是一年生禾木植物,即便生活在城市的小伙伴也听说过“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之类词语,换句话说就是种一茬,割一茬。现在随着农业科学的进步,已经有“双季稻”,甚至会有“三季稻”的种植,但其任然需要在收割之后,再进行种植。
▲胡凤益老师
在2022年《科学》杂志公布的“全球十大科学突破”唯一入选的农业科技突破就是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老师团队近三十年的科研成果——多年生水稻培育种植技术。翻译一下,就是他们不停的观察筛选,已经把水稻种成了韭菜。
▲2023-4《云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邮票
据云南大学报道,多年生水稻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但它有很多自身的优势,种植这些多年生水稻,每季可以节省58.1%的劳动力和49.2%的成本。
0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大豆也称黄豆是我们重要的油类作物,中华先民与大豆相伴的历史可拥有五千年,历史上大豆也是我们先民最主要蛋白质的来源。中华先民为了更好吃大豆,还“开发”出豆浆,豆腐,豆芽,酱油等食物。其榨油后的豆粕是我国重要的饲料来源,除此之外从大豆中提取的软磷脂和硬脂酸在工业制造、医疗制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更主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主要大豆进口国,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出口50%以上。
▲特3-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邮票
当年为了能够加入WTO时候,要求中国开发大豆或小麦进口配额制度,我们在被迫“二选一”的情况下,放弃了中国大豆进口配额制度。随后几年中国大豆价格经历了暴跌与暴涨,中国大豆产业在经历80、90年代种源被抢注之后,其豆制品产业也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
▲王连铮院士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退休的王连铮院士坚持为国选育大豆良种,解决了我国传统豆种产量不足的问题。其培育的“中黄35号”,其亩产可达800斤以上。
▲杨文钰教授
在此基础上,四川农业大学的杨文钰教授,经过二十余年摸索研制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玉米和大豆属于同季旱粮作物,二者争地矛盾严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意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让原先全部种玉米的地,现在2行玉米中加种2到6行大豆,玉米面积减少但不减产,每亩地还可多收大豆100~150公斤,相当于一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截止2022年底在全国累计推广1117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88亿元。这项技术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位列“一号文件”,对保证我国玉米产能、大幅度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3
“国信1号”养殖工船
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内容中明确提及具体船型。这翻译一下就是,中国要造很多艘大船,专门在船舱里头养鱼。这不仅仅是海水养殖技术的进步,更是涉及到造船业,气象观测等多学科进步的综合体现。
▲2013-25《中国梦—国家富强》邮票(4-3)辽宁号航空母舰
首先投入使用的这艘“养殖工船”有多大呢,长度为249.9米,其排水量约13万吨,比两艘辽宁舰的排水量还要多。但这船真的是一艘渔船,专门用于养鱼的船,要知道其投入运营后,每年能够收获370万公斤,约等于查干湖一年的收获。
▲国信1号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是最大养鱼国,中国人餐桌上食用的鱼类,绝大多数还是靠我们自己养殖的。其中淡水养鱼,每年要收获3000多万吨,而海水养殖,在考虑海岸情况下,多数在近海鱼排,海水网箱等条件下养殖,一年也就约200余万吨。其中淡水养鱼,在水流、饵料投放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淡水养殖的密度是每1公斤/m³、海水网箱养殖密度是10公斤/m³,而“国信1号”可以做到近100公斤/m³。
▲来源:央视新闻
最后这是一艘船,可以移动。所以既可以使用新鲜海水养殖,免去内陆养殖海鱼使用的海水过略环节,降低养殖成本;更可以驾驶到水温适宜的环境,让船舱内的鱼更适宜的生长;最重要的是,其可以躲避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獐子岛的海参默默点个赞。
▲来源:央视新闻
更主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一艘养殖船,其可是叫做“养殖工船”,是一个移动的海产品加工工厂。其从船舱中打捞上的新鲜鱼获可以直接海水冰浆进行保鲜,未来可以服务渔民,让其出海收获拥有更多鲜美。让浩瀚的大海变为中国人渔田,守护了中国人摄入蛋白质的底气。
04
揭示“家蚕绿茧”形成原因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最早发现“养蚕缫丝”的国家,在传说之中,我们人文始祖黄帝的妻子,就是最早开始养蚕的嫘祖,史称“嫘祖始蚕”。
▲2012-19《丝绸之路》小型张
一度中国还被称为“丝国”,我们与外界交流的商路,也被称为“丝绸之路”。那么各位有没有想过,蚕宝宝吃的是绿色的桑叶,但吐出的却是白色蚕丝。
▲TP1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种邮资片(10-4)农林桑茶
在西南大学童晓玲博士带领其团队,通过基因组测序,证明了世界驯化野桑蚕的起点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侧面印证了嫘祖的传说。
▲富含黄酮类物资的黄绿色蚕茧
更通过对野桑蚕和家蚕的观测,发现了先民在驯化过程中,家蚕缺失的基因。桑叶中包含黄酮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蚕食用桑叶后吐丝应该是带有颜色,但先民在驯养过程中的选择,让现在家蚕缺失了这项能力,通过基因修补可以让家蚕吐出来的蚕丝具备黄酮类的绿色或者是胡萝卜素的红色或者是黄色。其不仅仅减少印染环节,更主要是黄酮类和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抗菌等功能,未来科研前景巨大。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还发现近几年还有许多农业科学的进展成果,像“高山旱地水稻种植技术”、“发现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基因”、“构建草地贪夜蛾防御体系”、“构建1:50000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无刺鱼培育成功”、“紫橙心白菜种植成功”等等。
鉴于我们能力有限,查阅这些资料的时候,很多最开始就是一句话,详情就是几十篇的专业论文,其时间跨度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我们看到是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工作者,为了能让中国人吃饱 吃好,在人生最美好的时间,脚踏泥土的坚守。无论其是否能最终出现在邮票之上,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无私奉献。
来源:央视农业 央视新闻 鲁船集团
云南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排版:8090集邮
免责声明:本文章源于互联网公开信息,不代表本平台最终观点
注:以上为中国邮政集邮网厅入口
本号仅提供资讯及直达入
欣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