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阳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齐文超
汝阳县是豫西最大的红薯保鲜和加工基地,共有3万余农户参与红薯产业,因此汝阳将红薯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汝阳县因势利导,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指引,培育了一批红薯知名品牌,推动了红薯产业快速发展。
1 发展现状
汝阳县土质适合种植红薯,生产出来的红薯外形美观、口感好、耐储藏、产量高,且具有“面、沙、香、甜”的特点。红薯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主要分布在城关、柏树、刘店、小店、三屯、十八盘、内埠等乡镇,鲜薯产量达30万t。2017年汝阳红薯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洛阳市‘十佳’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等荣誉称号,2019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和中国农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0年获得“河南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县共有不同规格的红薯储藏窖4 500余座,储藏能力8万余t;已注册有“龙乡薯农”“青龙沟”“薯辉”“金顶山”“汝嵩”“博种”等红薯商标,现有专业红薯种植生产组织55个、红薯品牌26个和薯干、薯片、薯条、酸辣粉等高附加值产品6类22种,年加工量约4.5万t,生产淀粉及其制品8 000 t,年产值达7 000万元左右。汝阳县连续11年举办红薯擂台赛,第八届升级为洛阳市红薯擂台赛。近年来,针对本县丘陵面积大、土地瘠薄、常年干旱的特点,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丘陵地区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耐旱、耐瘠的红薯品种,倾力打造“健康种苗繁育、科研示范辐射、鲜食甘薯产销、甘薯精深加工、实践教育培训”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式红薯产业模式。
2 主要做法2.1 建立专业组织,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全县鼓励发展益农信息服务社,为汝阳红薯种植户提供线上线下指导服务;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新建和改造农家店254家,覆盖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鼓励全县78家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和1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线上销售红薯制品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市场环节,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红薯产业发展。
2.2 推广优良品种,坚持优化发展
本县根据市场对不同红薯新品种的需求,重点引进推广洛薯13、商薯19、普薯32、烟薯25、济25、济26、徐紫薯8号、鄂菜薯系列等品种。其中,商薯19作为新一代国审品种中推广面积较大的一种,其品种优良、产量高,且兼具适合食用及加工的双重性能,所以该品种市场需求较大;洛薯13品种为食用型甘薯品种,其结薯较集中、耐储藏、商品外观好、口感好、面沙香甜、纤维少、淀粉含量较高,被本地农民和外地客商誉为“好看、好吃、好卖、好保存”的“四好”品种,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质兼用型品种,经过近些年的推广,表现突出、前景较好。由于本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所产的红薯养分积累多、出粉率高、食味好,其出售价格比其他品种每千克高出0.1~0.2元,可促进地方农民增收1 500万元以上。本县积极推广“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和“院校+公司+基地+农户”两种协作模式,完善育苗、种植、储销、加工的全产业链,不断提升红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水平。
2.3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制完成了《汝阳红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4),以“三基地、一园区、一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补齐脱毒育苗基地、标准化基地、储藏基地、加工产业园、交易中心等设施的短板。积极创建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努力把汝阳红薯产业规模做大、产品做精、龙头做强、品牌做亮、市场做广、文化做深,整体提升汝阳红薯产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出台了《汝阳县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预算5 000万元,用于支持汝阳红薯标准化基层建设、精深加工、品牌保护开发、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同时,对新品种红薯集中连片种植300亩以上,每亩补贴300元;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补贴400元;集中连片种植1 000亩以上,每亩补贴500元;集中连片发展脱毒红薯苗(棚内面积)3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 000元,通过对规模种植进行阶梯性扶持,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促进红薯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2.4 开发食用型商品红薯,打造红薯储销中心
汝阳红薯不仅销往郑州、洛阳、焦作等省内城市,近年来又跨越中原,销往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古和新疆等地。通过村集体经济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实施,汝阳县商品红薯储藏能力达到8万t,每年直接销售鲜薯3万t。截至目前,汝阳县已成为豫西最大的优质食用型商品红薯生产基地和储藏保鲜基地。
2.5 办好红薯高产竞赛,引导红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从2009年开始,汝阳县农业农村局连续举办了11届红薯高产擂台赛,为全县红薯种植大户创建了观摩、学习、交流的平台。历届竞赛中最大单株产量达66.55 kg,《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河南九频道等媒体都曾对汝阳红薯进行了专题报道,汝阳红薯产业知名度获得极大提高,市场对汝阳红薯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3 思考及建议
发展红薯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构建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强化项目支撑和政策扶持,调动各乡镇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红薯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促进汝阳县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
3.1 明确目标定位,落实好产业规划
围绕扩大规模、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优化发展环境等主题,遵照红薯发展规划,指导全县红薯产业有序发展,确保稳步实现预期目标。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提高耕作农田质量、发展专用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挖掘单产潜力、引进加工企业、开拓鲜销市场、提升产业效益,实现红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3.2 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成立由县委分管农业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农业部门主要领导及技术人员担任小组成员的工作组,为负责汝阳红薯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组织协调好政策、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信息,并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让汝阳红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偏离地方特色和发展要求。
3.3 依靠科技力量,提升产品品质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育脱毒甘薯,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质量。建立有机肥生产基地,合理利用汝阳红薯区的有利资源,配合腐殖酸和氮磷钾肥,生产适合种植红薯的腐殖酸有机肥,保证红薯产量、保护耕地质量。
3.4 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
成立红薯产业联盟共同体和红薯产业园区,鼓励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市场分析;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分拣中心,进一步完善红薯全产业链条,打响地方红薯品牌,依托工艺和品牌,提高红薯产品附加值,增强同类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的培育、评定、推介宣传活动,鼓励争创省级以上驰(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积极组织本县红薯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业名优农产品展览会,逐步强化汝阳红薯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以“汝阳红薯”地理标志和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为依托,打造汝阳无公害、绿色品牌,营造汝阳红薯绿色食品的对外形象。
作者简介:齐文超,河南省汝阳县种子管理站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来源:《中国农技推广》期刊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