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事业潜力大尖尖绿芽助振兴
李加强是江西赣州兴国县古龙镇瑶前畲族村芦笋基地的一名职业菜农。去年春天,他决定加入村里这块面积超120亩的芦笋地。他说,在此之前,他在外务工16年。“一年下来也挣不来多少钱,这次我是下决心种好这块芦笋地。”
“你可别小瞧这片芦笋基地,每年都能给我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他骄傲地说道。笔者走进瑶前畲族村芦笋基地,在明媚的阳光下,一排排翠绿的芦笋挤满大棚。村民们正在埋头打理,基地里充满丰收繁忙的喜悦,李加强也笑开了怀。
“下一步,希望村里可以做大芦笋产业,提升芦笋品牌和质量,让芦笋产业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致富树’。”李加强踌躇满志。
碧桂园兴国县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方军(左一)走访瑶前畲族村芦笋产业基地
因地制宜 多方联合促成“芦笋事业”
瑶前畲族村位于古龙岗镇东北部,曾是当地贫困村,距兴国县城65公里左右,交通不便,又没有产业加持,总户数535户,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老龄人口居多。但村子土地集中连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大规模发展富硒芦笋产业。
2021年,瑶前村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在古龙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带农益农产业芦笋示范基地应运而生。碧桂园兴国县乡村振兴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了瑶前村的这片芦笋示范基地,在同年11月捐赠25万元用于该村芦笋产业种苗和基础建设,又在2022年6月再出资30万元,用于富硒芦笋高标准基地提升项目建设,为芦笋基地缓解了资金压力。
这两年,瑶前村建立了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及“企业+种养大户+贫困户”等模式,确保企业增效、贫困户增收。按照“产业兴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引导村民发展芦笋养殖产业,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发展之路。
“小芦笋”带来“大生机”
碧桂园兴国县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方军介绍,芦笋属于草本植物,是多年生的蔬菜,一年种植,多年产收,一般可采摘10到15年。芦笋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打药、采摘、捡笋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该芦笋种植基地初具规模,不仅壮大了瑶前村的种植业基础,也解决了周边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李加强说:“我在基地种植芦笋快2年了,不仅有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还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瑶前村,像李加强一样加入芦笋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102户,年平均增收约3万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把控种植技术,碧桂园乡村振兴项目部为村民们准备了培训。以采取理论+实践培训形式。在理论培训班上主要讲解了芦笋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芦笋新品种相关知识。
方军表示,破解产业难题,要重点发展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发挥传、帮、带作用,参与芦笋基地的建成与发展。在芦笋种植基地,农户可从事种植、灌水、除草、采摘、分拣工作,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可以为瑶前村带来生机。
引入“老村长”助力芦笋事业
今年63岁的陈毓洪是兴国县古龙岗镇瑶前畲族村的一名退休村干部,2022年5月被聘为碧桂园兴国县公益岗位“老村长”。
碧桂园驻兴国县乡村振兴项目部方军(左)为陈毓洪(右)颁发“老村长”聘书
陈毓洪说:“‘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河’,乡村振兴工作亦是如此,都是在长期实践摸索中,碧桂园也成了我们瑶前畲族村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有益补充定位的重要法宝”。
2021年10月以来碧桂园一直都帮扶着瑶前畲族村的富硒芦笋基地的投产,为农户提供了就近的工作岗位,同时也让困难户通过养殖产业提高他们的经济情况,陈毓洪表示将发挥“老村长”作用,计划协助村里壮大参与芦笋基地的户数,集中力量搞好乡村振兴规划,通过发展富硒芦笋产业来壮大瑶前畲族村的集体经济,从而能让村里留守儿童减少一大部分,更多农户都选择在家就业。
据了解,芦笋产业已给村委带来17万元村集体收入,目前基地已顺利实现种植投产,为当地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方军说道,“下一步,我们将配合镇党委政府,一同鼓励号召更多的村民参与芦笋产业发展,调动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让芦笋产业发展不断焕发新动能。”
如今,瑶前村变美了,村民的经济也好了起来。“芦笋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许多村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感受到瑶前村近年来越来越旺的“人气”,方军高兴地说道,“看到芦笋产业发展得如此迅猛,村里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纷纷返乡创业,我们更受鼓舞,今后一定会持续跟进芦笋基地,提供必要的帮助。”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