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雏的生理特点及免疫措施
育雏是指6周龄内的雏鸡培育,育雏的好坏,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益问题,还关系到养鸡生产对大量后备鸡的来源和供销问题。因此,搞好育雏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要使育雏获得成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理解和采取系列的育雏技术。
1 生理特点
1.1 幼雏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蛋用型雏鸡2周龄的体重约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6周龄时为10倍,8周龄时达到15倍,雏鸡生长随年龄增大逐渐减低,而以最初5周龄生长最快。因此,必须喂以营养完善的日粮才能满足生长需要。
1.2 幼雏胃肠容积小,消化机能不健全:幼雏消化道短,贮存食物有限。而且消化道缺少某些消化酶,肌胃研磨食物能力也低,所以消化力差,因此在饲喂时必须注意饲料品质,应喂含纤维低、易消化的饲料。
1.3 幼雏抗寒能力低,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初生雏鸡体温低,只有39℃左右。4日龄开始上升,到10~15日龄才达到成年鸡体温。而且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绒毛保温性差。因此抗寒力低,尤以1周龄的雏鸡,对温度特别敏感,1周龄以后,绒毛逐渐脱换为保温性能较好的羽毛。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健全,因此育雏期间,应提供适宜的温度,才能使雏鸡正常生长发育。
1.4 幼雏敏感性强,抗病力差:幼雏体小娇嫩,很容易受外界环境中各种有害微生物的侵袭,感染各种疫病。因此,应注意消毒卫生和及时接种疫苗。
1.5 幼雏胆小易受惊吓,故应保持安静的环境。
2 免疫措施
2.1 新城疫苗接种
第一次免疫在7~10日龄或10~15日龄,用新城疫Ⅱ系苗滴鼻(或滴眼),过20天后再次用Ⅱ系疫苗滴鼻。到3月龄时用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第一次免疫应在什么日龄进行,要看雏鸡体内母源抗体消失程度。凡接种过Ⅰ系疫苗的种鸡,它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鸡,其体内都带有母源抗体,母源抗体到10~14日龄才大部分降低或消失,如果这种雏鸡过早接种Ⅱ系疫苗,则会被母源抗体中和,使免疫效果不可靠,所以种鸡接种过Ⅰ系疫苗,其生产的雏鸡就应在10~14日龄第一免。目前有些地区和鸡场,为提高新城疫免疫效果采取监测办法,即根据鸡体内抗体效价来决定最佳的免疫时间。
2.2 球虫病防治
15~45日龄的雏鸡,易感染球虫病。球虫病主要是由于雏鸡吃了球虫的孢子卵囊而发生的,所以环境保持干燥十分重要。防治药物可用0.0125%~0.025%的球痢灵,混合在饲料中,从15日龄起,连喂30~45天。最好交替使用两种抗球虫药,以免产生球虫抗药性。
2.3 马立克氏病、鸡痘等预防
这个应根据地区疫情而定。一日龄雏鸡,用0.2m1马立克氏疫苗皮下注射。鸡痘可在1~60日龄或2~4月龄用疫苗刺种,刺种可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2下。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