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紫苏玉米牵手套出农民欢颜
深秋,在四川僰乡珙县的山岭上,玉米收成后,这片土地上的“主角”就变成了紫苏,玉米秆变为肥料,继续滋养着这方热土…二者如同亲密无间的两兄弟一样,在这片瘠薄的土地上,默默地在土地上造福一方。
玉米收后,紫苏茁壮成长
紫苏又名苏麻,因幼苗叶背和未成熟的籽粒呈紫色,故名紫苏,是我国原生栽培农作物。早在战国时期的《尔雅》中就有关于紫苏的记载和描述,是我国首批被列入“药食同源名录”的植物。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梗和籽粒既是食材又是药材。药用方面有镇咳平喘、袪痰、健胃等功用,从紫苏籽中提取的a-亚麻酸是陆生植物中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享有“陆地上的深海鱼油”美名。
村供销社为社员免费配送农资
近年来,珙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脱贫摘帽后怎样助力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如何发展?这些都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的“难点”“重点”。
农技人员到田间察看紫苏的生长情况
珙县罗渡苗族乡天堂村供销社负责人彭政说“玉米套种紫苏就是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玉米植株高,紫苏是短日照作物,早期不经晒,玉米正好可为其遮挡烈日酷暑,紫苏也为玉米涵养水分,阻挡阳光直晒玉米根部等,二者亲密合作,相辅相成,而且经多次测算,这样下来的收益比套种红苕、大豆等作物高。”
紫苏正在开花
为广泛推广“玉米套种紫苏”种植模式,做大做强家乡紫苏产业,促农增收。彭政把多年探索总结出的“五统一”(统一布局、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模式运用于紫苏产业发展上,一方面除加强与省市县农技部门对接、合作,组建专门的紫苏科研机构和技术团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另一方面全程免费为社员提供种子化肥农膜及技术指导,减少种植成本,降低劳动量,通过测土配方等方式,确保特色农产品不与主粮争地,并尽可能利用撂荒地,把低效地潜能发挥出来。
2022年,天堂村已发展紫苏基地12049亩(已成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紫苏种植基地)。同时,天堂村供销社提炼紫苏油项目也在推进之中。看到种紫苏也能挣到钱,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返乡承包土地或流转托管土地,并与村供销社签订了订单合同。天堂村村民牟泽轩说“按照供销社的方法,2021年我种了2亩地,玉米卖了3094元,紫苏卖了4400元,每亩收入比往年增加了1800元,说实话我周围这几年凡是种了紫苏的,是尝到甜头了的”。
村供销社按照订单合同到农户家中收购紫苏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扩大订单农业套种规模,不断加大科研及农村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增加紫苏系列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产能,做大做强‘珙县苏麻’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紫苏等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彭政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很足。(王先元 范祖其)
{{item.content}}